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中心 > 正文

全球百事通!别把“夹层”当基层

2023-05-31 08:41:24 北京日报客户端


(资料图)

原标题:别把“夹层”当基层

有些同志常下基层,但只由省、市到县,或由县到乡镇,住在宾馆里,坐在接待室,听听汇报,看看材料,查查台账。“主流是好的,缺点要克服”,讲几句正确的废话,再吃上几顿大餐之后飘然而去,群众戏称之为“下夹层”。《人民日报》原总编辑范敬宜曾戏改李白名作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宾馆彩云间,百里方圆一日还;群众呼声听不到,小车已过万重山。”

“夹层”和“基层”,确实容易混淆。不管怎么说,大家都是从办公室出来了,从上级部门下来了,姿态是向下的,眼光是向下的。只是前者下得不够彻底,始终隔着一层,没有接到地气。真正的基层在哪里?在农户,在街组,在车间,在学校教室,在医院病房,在广大群众直接生活、劳动和工作的地方。换言之,“夹层”并不是基层,下夹层也代替不了下基层。各级干部只有坐炕头、走地头、看灶头、摸床头,才能真正弄清楚群众在想什么、要什么、需什么、盼什么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有人仍然刚到“夹层”便驱车而返呢?主要是怕苦、畏难。在“夹层”看到的多是笑脸,听到的多是欢声,收到的多是赞声;到了“基层”,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,困难多矛盾多棘手事多,会看到愁眉苦脸,听到唉声叹气,有时还会收到骂声怨声。急、难、愁、盼,许多矛盾需要直面。而这些难题,又非挥挥手、哼哼哈哈就能打发过去,为免事儿缠身,自然是少去甚至不去为妙。这么一合计,“夹层”便成为某些人敷衍塞责的热门选项。反正都是“下”,只要让上面看到自己下去了,形式、场面做足了,就算完成任务。

作为“人民公仆”,这样想和这样做,都很不应该。下基层就要真下去,近的远的都要去,好的差的都要看,赞语骂声都要听。焦裕禄下基层,住在农民的草庵里,蹲在牛棚里与百姓交谈,终于让盐碱地生长出绿荫成片的焦桐;谷文昌常年穿双黑布鞋,一套灰中山装,挽起袖筒植树,卷起裤脚犁田,拿起钢钎打石头;姜仕坤走农户,钻羊圈,爬山场,访贫问计,足迹遍布全县所有乡镇村居……感情上与人民亲,生活上与人民同,语言上与人民通,这些人,把脚印留在了基层,把汗水洒在了田间,也把好评印记在群众的心坎上。

要使为人民服务的工作“上去再上去”,我们的干部就要经常“下去再下去”。和群众促膝交谈掏心窝,做知心人搭“连心桥”,尤其对最盼、最急、最忧、最怨的问题,短期内能够解决的,立行立改、马上就办,对一时难以解决的,也要明确目标,紧盯不放,一抓到底。(陈思炳)